非遗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资讯 ››   非遗资讯

【福州非遗探秘】长乐琴江台阁、八井拳

【福州非遗探秘】长乐琴江台阁、八井拳

长乐琴江满族村 台阁制作技艺令人叫绝

孩子双手托两人 背后玄机谁知晓  

  一人站在一米高的台子上,平伸手臂,一手“托”着另一人,一手托着一只花瓶,花瓶上还“站”着人。令人叫绝的是,这三人还只是孩子。她们手持花篮,一边“天女散花”,一边还能360度旋转。这种独特的凌空表演形式,就是长乐琴江台阁。2014年,它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6月1日,记者来到长乐市琴江满族村,在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建海家,近距离观看了台阁的组装过程,发现其中所暗藏的玄机令人叫绝。

 

台阁从北方引入有200多年历史

 

  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满族村的前身是“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现在村里人大部分是清朝雍正六年由清廷从北方派驻长乐的旗人官兵的后裔。当年,镇守长乐的满族三江口水师为了活跃军营文化,将台阁从北方引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据资料,台阁最初起源于古代“百戏”高杆技艺,表演者在杆上做技巧或造型表演。明代《帝京景物略·弘人桥》这样描述台阁:“铁杆数丈,曲折成势,饰楼阁崖木云烟缕形,层置四五儿婴,伴此剧演。其法:环铁约儿腰,平承儿尻,衣彩饰其外,杆暗从衣物错乱中传下,所见云稍烟处,空坐一儿,或儿跨像焉,登空飘飘……”

  67岁的张建海介绍,台阁演员一般是7岁至13岁、体重不超过35公斤、胆子大的孩子。借助“隐形铁机”,小演员立于人抬着或轱辘板车撑载的会转动的小舞台上,走动演出,故又称“抬阁”。每次演出,舞台上演员只有数人,台下配有吹、拉、弹、唱等乐工伴奏、伴唱、道白,还有抬工、引导、护场等,共数十人。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颁金节和农历三月毓麟宫庙会上,常举行台阁表演。表演者用一种称为“旗语”的少数民族语言演唱,配乐是我国东北一种地方小调,俗称“台阁曲”。

 

 

台阁内机关重重表演动作真假难辨

  在张建海家,记者看到,台阁长1.9米、宽1.5米,铺着红毯的台面离地约1米高,台子周边围着红色帷幔。

  “这个台阁架子是我和侄儿张腾一早用铁棍、螺丝搭建起来的,中间安装着‘铁机’。”张建海说,“铁机”具体是怎么设计搭建的,不能公开。记者注意到,“铁机”露出台面的部分有两个挨在一起的圆孔。两根弯曲的、套着3条裤腿的铁棍插入这两个小洞,其中一根铁棍上还套了一个底部有洞的花瓶。

  “台阁演出造型设计要巧妙,设计者必须根据剧情需要,做到顺乎自然、天衣无缝。为了不让人看出小演员是如何悬空在台阁上面,舞台与演员之间常要巧妙地安装进隐形转动的器械,由演员服饰和道具隐蔽遮掩。”张建海说,如“天女散花”中,一名演员凌空单足“踩”在花瓶上,另一名演员“踩”在底下演员的手上。她们三个可以一起旋转,上面两人还可以单独旋转,俗称“活机”。“活机”设计精巧,观众不知其中奥妙,感到神秘莫测。事实上,“踩”在花瓶和演员手上的脚都是假脚,演员其实是跨坐在绑在铁棍上的特制道具上,但这些铁棍、道具全部被演员的服装或其他道具遮住了。

 

台阁剧目多次获奖文化技艺受到重视

  琴江满族村目前是福建省唯一的满族聚居村。琴江“三江口水师”是中国海军的摇篮。

  琴江满族村现已荣获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建最美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是省级生态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近年来,琴江台阁作为民间文化技艺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琴江台阁的剧目在很多大赛中也获得了奖项。

 台阁上,有两个孩子站立在当“底座的孩手上

 张建海和侄儿相互配合,帮助两个孩子在台阁上固定好。

 

                                   雷进玉(中)在指导雷知坤(右)练拳。

畲乡八井拳 神秘点穴功

罗源松山拳师亦武亦医,配有对应的解穴医道

       罗源松山镇八井村是畲族传统名村,有“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这里的八井拳有数百年历史,是畲族名拳,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5月16日,记者一行来到八井村,见识八井畲家拳的真功夫。

融合南少林功夫动作多模仿动物

  八井拳属南拳,创拳初衷是防土匪入侵。相传在明成化年间,由雷安和、雷安居两兄弟传入,他们将祖传的盘瓠拳术和南少林功夫融为一体,创造一套具有长拳短打特色的拳术及棍术。该拳术最早出现在牛洋村,因其后裔迁居八井村而得名“八井拳”。

  八井村练拳比武风气浓厚,出现过不少武艺精湛的拳师,清末时期的雷朝阳将十八名恶徒一一放倒、民国时期的雷新泉将反动军警打得落荒而逃等故事都广为人知。如今,八井拳已流传至连江、宁德等地,汉族人与畲族人共同习武。

  “练好八井拳,最重要的是扎稳马步,沉气于腰间,拳头要直且刚劲有力。”雷知坤是八井拳第十七代传人,也是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用“形威、力猛、马实、手狠”八个字形容八井拳的特色。八井拳招式动作多模仿动物,具备招数多变、步伐稳健、进退灵活、防守严谨等特点,主要包括半龙虎、龙庄、虎庄、五虎、七星、十八罗汉、十八贴和齐楣棍术等套路。

拳师亦武亦医会点穴和解穴

     八井拳与畲医药相伴而生。在八井村,流行一句俗话:会拳术的武者也会治病。

  “习武者在练习中容易受伤,学习医术就是为了方便武者自我疗伤、对症下药。不同部位受伤程度不同,使用的药品和药效都不一样。”雷知坤告诉记者,其父雷进玉是八井拳第十六代传人,有着四五十年的畲医经验。

  研学医术,可助习武者“巧打”。“不同于散打一类,八井拳讲究‘巧打’,以防为主,找准对方的要害部位进攻。”雷知坤说,了解人体结构,出拳时才能一招制敌。

  八井拳最神秘的招数是点穴功,而畲医药也有相对应的解穴医道。雷知坤介绍,点穴功是通过打中关键穴位与筋脉,致使对方身体消瘦、精气衰竭。“在有效救治时间内,拳师可以打通气血与筋脉,为伤者解穴。”雷知坤说。

  如今不少村民外出,八井村学拳的传统被淡化许多。“以前大家都会打一点拳,现在冷清很多,更别说有人学拳了。”雷知坤说。

  出于传承人的使命感以及对武术的痴迷,去年,雷知坤筹集了18万元,在八井村新建一处约80平方米的习武场所,配备木桩、砂袋、石锁、齐楣棍、千斤棒等练武器材,现已开展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