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资讯 ››   非遗资讯

【福州非遗探秘】畲族山歌、林浦安南伬

【福州非遗探秘】畲族山歌、林浦安南伬

        畲族山歌和林浦安南伬,都是经过战乱,迁移,漂泊而来的民间音乐。由福州晚报和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承办的《福州非遗探秘》栏目,本期带领读者,走近畲族山歌林浦安南伬,在歌声与奏乐中体会在漫长的时间与空间中,它们所释放出来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畲族女子身着传统服饰,在连江县小沧乡畲山湖畔对歌。

以歌代言、以歌论事、以歌传情

畲族山歌:有话你就“唱”出来

     “歌在肚里鱼在塘,鱼在塘底海洋中……”“好园种菜叶长长,好郎疼娘者疼娘……”几名畲族男女身着传统畲族服饰,在风景秀丽的连江县小沧乡畲山湖畔对歌。没有音乐伴奏,没有夸张的动作表演,淳朴自然的歌声在宁静的虎头山边久久回荡,绕人心扉。

  畲族文化传承中没有自己的文字。作为畲族的“另一种语言”,畲族山歌是畲族民众互相交流和进行文娱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3月底,正值“三月三”乌饭节,记者一行走进畲乡小沧,聆听畲人特殊的“表情达意”。

以歌“对话”表情感

  福州的畲族人主要分布在晋安区、连江县、罗源县以及其他畲族居住区。连江县小沧乡位于连江、罗源、晋安三县(区)交界处,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乡。

  畲族人历史上频繁迁徙,他们自称“山哈”,意思是山里的客人。“山哈”喜欢唱山歌。传唱最广的是长篇叙事《高皇歌》(亦称《盘瓠王歌》)。盘瓠被畲民视为始祖。畲族民歌的唱腔、曲调受居住地区汉族方言的影响,日渐地域化。连江县畲族山歌受到客家方言的影响。

  畲族山歌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小沧乡小沧村村民兰玉平介绍,畲族人平时的劳动、生活都离不开唱畲歌。人们独自上山劳动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往往就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

  畲族山歌内容丰富,包含历史歌、故事歌、劳动歌、情歌、时政歌、杂歌等。山歌里记录了畲族的历史文化。

  “凡是能说出来的,都能唱成歌。”小沧乡七里村村支部书记雷昆土告诉记者,畲族山歌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唱,歌词根据场景信手拈来。问路时可以唱,聊家常也可以唱,往往对歌对来一个终身伴侣。

唱歌讲究畲语押韵

  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畲族山歌主要靠口口相传。

  66岁的兰敦銮是晋安区日溪乡日溪畲族村人。早年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为改善畲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1983年,他主动申请调到小沧乡卫生院工作,而后担任连江县中医院副院长。他的母亲和妹妹都是优秀的畲族山歌歌手。兰敦銮在2012年退休后,就致力于畲族山歌等畲族文化的研究。

  “一名好歌手,肚子里要有‘料’。”兰敦銮介绍,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歌调整齐,多7字一句,4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一两条,多则七八条。调式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在平仄、对仗等方面要求不高,但押韵较严格,讲究畲语押韵。对歌就像对诗,要对得迅速、精彩。

传承面临危机

  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重要的载体。随着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今畲族山歌面临传承危机。

  福州晚报记者在小沧乡小沧村采访时,发现大部分畲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已与汉族无异。

  雷昆土说,由于大部分年轻畲民到城市务工,一些年轻人对山歌没兴趣。而且畲语歌词比较难懂,有些年轻人不会说畲语,这为畲族山歌的传承带来困难。目前村里有900多名畲民,会唱山歌、对山歌了解比较深的主要是中老年人。

  各级政府很重视畲族山歌的保护传承工作。在一些传统节日,举行畲族山歌表演。

  在一些特殊日子,畲民们还保留对歌的传统。

  不少人在为传承畲族山歌而奔忙。2013年,罗源畲民雷建银牵头在罗源成立了畲族歌曲传习所,为老乡提供唱歌的场地,孩子们也能到这里学唱畲歌。连江、罗源等地已编撰了多本畲族山歌集,将畲族山歌翻译成汉字记录成册。

  多年来,兰敦銮从民间收集了不少手抄本,或从畲民口传中记录整理,他主编的《连江畲歌集》已于2013年成书。书中收录了80多首口口相传的山歌。目前,他主编的第二本畲族山歌集即将定稿。

     对歌的畲族男歌手。


    林浦安南伬乐队在祭拜朱熹的活动中演奏。

    与宋帝行宫结伴而来,与本土音乐水乳交融

林浦安南伬:福州独门乐种

      “最大的皇宫在北京,最小的行宫在林浦。”6月28日,记者一行来到林浦濂江村,村民颇为自豪地这样介绍。

  相传南宋末年,元军侵略,宋端宗赵昰从临安城逃到林浦,在泰山宫(原名平山堂)设立行宫。没想到,南宋小皇帝的这段流亡经历,与记者此行的目的大有联系。据说赵昰的“宫廷”带来了安南伬,而它当时还是一种异国音乐。经过800多年与本土音乐的融合,演化成为现在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林浦安南伬。

  林浦安南伬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福州地区已是珍稀乐种,与闻名遐迩的宋帝行宫结伴而来,与林浦的“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同样辉煌。

  值得一提的是,林浦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与这个地方有包括安南伬在内的丰富文化内涵分不开。

千年历史 罕见的中外结合乐种


    林浦安南伬旧称安南鼓,是流传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林浦一带的传统锣鼓器乐曲,表现形式为器乐协奏。

  相传大唐盛世时,古越南国(时称之为安南国)使者到古都长安进贡礼品时,总是一路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后来这“吹吹打打”便成了长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广为传播。

  南宋末年,广王赵罡南逃福州林浦称帝,随从队伍中的乐师把这种异国音乐传授给当地民间艺人。宋灭后,林浦人不忘故国,时时演奏。安南伬传入林浦后,经过历代改良,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林浦安南伬。

  对林浦安南伬素有研究、同时也是演奏者之一的程郁纲先生说,林浦安南伬至今是福州市唯一的单门独一乐种,是民间罕见的中外结合乐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仁华队长介绍,经数百年的研习改良,安南伬广泛吸收了许多闽剧琴串(幕间曲),加强了管弦乐部分的演奏效果,演变为现在的林浦安南伬。

  林浦安南伬主要是以打击乐、管乐、弦乐三大类乐器进行演奏,没有说唱。“我们的打击乐乐谱别具一格,演奏起来很激昂,这就是安南伬韵味的特色。”林仁华说。

传承堪忧 已经引入小学校园


  在林浦安南伬表演中,掌鼓师是乐队的灵魂人物。

  “掌鼓师演奏的是战鼓,它始终贯穿整首乐曲。”林仁华介绍,林浦安南伬的演奏层次一般由战鼓为指挥,带领打击乐器开场演出。一阵高亢嘹亮的锣鼓序曲之后,由高音唢呐独奏,接下来是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随鼓点变奏产生美妙效果。节奏欢快、先慢渐快,最后激昂收场,把演奏效果不断推向高潮。

  据介绍,目前,林浦安南伬乐队有固定乐师七八人,平均年纪在50岁以上。

  “现在演出多是为红白喜事服务,收入不多,年轻人一般没兴趣学习。”林仁华坦言,林浦安南伬要完成一场演出,至少需要12名乐师。演出的时候人手不够,他们只能去其他村“请人”。

  为了让古老音乐焕发生机,近年来,仓山区教育局把林浦小学作为林浦安南伬的传承单位,将林浦安南伬引入校园,乐师们不定期去教学。


林仁华和程郁纲(右)在合奏林浦安南伬曲目。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网站:http://www.fzswhg.cn/

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参与艺术公益培训课堂

获取惠民演出相关资讯 

了解我市非遗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