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资讯 ››   非遗资讯

近乡情更怯 徘徊意犹浓:福州漆文化的叙事与随想(三)

2016-12-22 杨凡 福州社科微讯
他不是画家但撷取了漆美的画面他不是高厨但烹调着漆的味道他不是作家但博引着漆旅的文脉他一直庆幸自己生活在漆的“原乡”可以不断得到城市文化的启蒙和润泽

(五)
       读完《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我的思绪犹如案头那厚厚的一叠随读随记的稿纸一样,不断在叠加:从《髹饰录》到《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福州的漆器艺术,对中华民族最深沉、最绚烂的艺术瑰宝的传承、发扬、光大是否足以当之?
  总的感觉是:福州的髹漆艺术在总体传承的基础上始终伴随着技艺的创新和品质的提升。其体系完备,特色鲜明,实践生动!举其大略如下:
  ——质地精良:
  漆器的胎底用材较为广泛,主要有木胎、脱胎(布胎)、纸胎、竹胎、篾胎、皮胎、角胎、骨胎以及金属胎、陶胎、瓷胎等。福州漆器多用脱胎和木胎。脱胎技艺在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均有呈现,但流传不广。清康熙年间,福州沈绍安予以恢复,并不断创新,成为清代以后漆器的主要载体。脱胎漆器所用的材料主要绢绸、细纟宁  夏布,品质精良。因其轻便、耐久、实用而广为流传,这是漆器在内质上的重大变革和创新。而木胎之胎骨,方器以年久性定之旧楠木为上等,圆器则以质坚纹密之山榉、樟木为佳。从胎底的讲究来看,决定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品质。
  ——色泽明艳:
  古代漆所使用的金属颜料,一入漆即与漆酸起化学作用,色泽变暗甚至变黑,因此古代漆器的髹色显得暗沉。福州漆器在原料的红黄蓝三原色的基础上加上白色漆,就能调配出各种各样的深色和浅色漆。其次,福州漆工擅长配色,在原色的基础上,利用间色、再间色进行调配,髹漆的颜色变幻多端,异彩迷人。第三,福州漆器所用的颜料讲究,多为进口,如化学黄、朱红、绿色的颜料系从英国进口,石黄、桃红颜料系从日本进口,另有深红、兰粉、钛白粉系从荷兰、丹麦、捷克或意大利进口。以上数端,使福州漆器与古代传统漆器相比较,显得更加明艳和轻快。
  ——彩绘绚丽:
  福州髹漆最擅长以与漆不起化学作用的金、银料入漆。即在漆中加进用金银箔碾成泥状的金泥、银泥,用以薄施器面,称之为“薄料”彩髹。利用泥金泥银彩髹后漆器的效果更加斑斓夺目、金碧华贵。这是福州独创之髹漆之绝技。乔十光先生说:“清代漆器一般资料都提到雕漆、螺甸、银嵌和福州的脱胎。依我拙见,清之雕漆和镶嵌不过是明代传统之余绪,在艺术的总体上也不及明代之水平。而与金银彩髹(绘)相结合的福州脱胎漆器异军突起,做了划时代的贡献,最富创意,最能代表清代漆艺新水平。”此外,福州彩髹技艺还有描金、镂染、弹染、晕金、金骨涂采、勾填、平涂、采墨等,在前人髹技的基础上均有创新,使福州的髹漆更加的斑斓多采。
  ——饰技圆熟:
  除了上述彩髹外,据周怀松先生的归纳和总结,福州漆器的髹技还有:印锦、兑刂            花、填漆、镶嵌、堆识、罩明、戗划、闪光、变图、仿彩、错饰等十余种。其技法均传承有序、渊源有自。其中兑刂 花技法系李芝卿先生首创,是从汉代的金银参镂、唐代的平脱、明代的镶嵌发展而来,所不同者,福州所采用的原料是锡箔片。印锦技法是从传统髹技雕漆演变而来,1920年代福州艺人陈枝枝首创,后沈幼兰出资聘请艺人毛厚端进一步研刻而成。戗划技法系从传统髹技恢复而来,1974年福州漆工应湖南省博物馆邀请,复制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200余件,在此过程中,恢复了二千多年前汉代髹饰技艺“戗划”技法,又称针刻。以上创新技法应用广泛,深受欢迎。充分体现了古代髹漆艺术已植根于福州这一丰厚的土壤,而融入当代的生活和艺术。
  ——意象纷呈:
  《髹饰录》中的斒斓、复饰与纹间三种技法,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漆地、纹饰和技法相结合的髹饰技法。其实这三种技法之间的界限不甚分明,而各种髹技相交错,又产生出无穷的变幻,于是以“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来形容。周怀松先生在“集要”错饰一节中说道:“总之不论是‘斒斓’抑或‘复饰’及‘纹间’,均系二种以上饰技,综合措施而为之一饰,而使饰技益加丰富多彩。”而“福州漆器之错饰,亦较普遍,例如兑刂 花、印锦、泥金银漆画、罩明、镶嵌等饰技,常作错饰。解放后,加以闪光、变图、仿彩等饰技或创造或恢复,更加大错饰范围。福州髹饰艺人李芝卿已很注意及此,但尚有待作更多匠心钻研与大胆创造,以期登峰造极。总之,此类饰技前途宽广大有可为,笔墨难以逐一描述。”
  周怀松先生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我们可以把他当作“后髹饰录”来看,他把福州对中国古代漆文化的基因和元素的总体传承完整地记录下来,他把明代以后三百年来“千文万华”的髹饰技艺在福州的传承和创新的生动实践翔实地记录下来。周怀松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既免传统不因人亡而艺绝,又可使后学者略有准绳可循。那么这份尽管有点生涩,但却是沉甸甸的遗产,我们该如何承接呢?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1983年铅印本流传,至今尚未正式出版。(未完待续)
(六)
        人们所期盼的千文万华的时代,在建国以后的福州漆器界有了充盈勃发地展现。福州的传统髹饰工艺进入了公共的领域,介入到艺术的层面,展开了全新的境界。主要特点有三:一是政府的重视和介入;二是传统髹饰技艺的改良创新;三是以平面为主体的漆画艺术成为主流。
  建国以后,经过公私合营,逐渐整合成了福州第一脱胎漆器厂和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成立了特种工艺管理局、工艺美术研究所、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漆艺的发展格局总体确定,漆器的产量品种大幅上升,各种创新技艺层出不穷,漆器的艺人和骨干储备充足,外贸和展销创收赢利。福州成为现代中国漆器艺术规模最大、从业人数最多、国内外影响最深远的漆器产业重心城市。
  ——当是时(1956年),在漆器行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地方国营脱胎漆器一厂、脱胎漆器二厂;同年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所,邀请了李芝卿、高秀泉、沈忠英、沈幼兰等在所内从事创新设计;同年成立了福州工艺美术学校,设置漆器专业,由老艺人李芝卿担任漆画教学,为造就大批漆艺人才开了先河。
 ——当是时(1956年),福州工艺美术学校创建。从1956年到1970年,九届毕业生共296名,从1978年至1981年毕业生98名,十届共394名。这些毕业生中有近200名在漆器行业内成为建国后福州漆行业的中坚力量!
  ——当是时(1959年),福州承接了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成套装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国宴厅和休息厅等内部装饰的光荣而又神圣的任务。此一役,福州艺人们创造了71种947件造型新规格大内容好的漆器产品,展示了福州漆工艺的实力。
  ——当是时(1959年),中央轻工部工艺局在福州召开全国漆器专业观摩交流会,全国十七个省市一百多名代表汇聚一堂,相互交流、观摩、学习、提高。福州以及全国各地漆器共有4千余件陈列交流。
  ——当是时(上世纪70年代),福州再次承接人民大会堂台湾厅的内部装饰任务,创作了从家具到陈饰用品共296件,其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阿里山云海”、“晕金孔雀与台湾名花异卉”以及1977年为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正中制作的长七米、宽五米共三十五平方米的大型磨漆画《古田会议会址》,总体展示了福州漆工艺的水平。
  ——当是时(1974年),福州应湖南省博物馆邀请前往长沙复制马王堆一、二号汉墓出土漆器。此一役,共复制完成了200多件汉代漆器,再次完整展示了中华民族漆文化艺术的风采,恢复传承了二千多年前的“戗划”针刻技法,充分体现了福州漆艺的精湛技艺。
  ——当是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长期的积淀和酝酿,现代漆画群众性创作活动风起云涌。1982年,“福建、江西、天津漆画三地联展”举办,分别在北京、天津、南昌、福州等地巡回展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揭开了现代中国漆画创作大发展的序幕。数年后,中国漆画,终于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的正规画种序列。汪天亮先生在其《福州漆艺录》中,对此次联展给予很高的评价:“三地联展,这一个现代中国美术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将因为它特殊而巨大的作用,永载中国美术史册。而以福州地区漆艺术家们为核心的福建漆画创作群的努力与贡献,则成为这一重大美术事件的策源地和始终如一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