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资讯 ››   非遗资讯

近乡情更怯 徘徊意犹浓:福州漆文化的叙事与随想(二)



2016-12-16 杨凡 福州社科微讯


他不是画家但撷取了漆美的画面他不是高厨但烹调着漆的味道他不是作家但博引着漆旅的文脉。他一直庆幸自己生活在漆的“原乡”可以不断得到城市文化的启蒙和润泽。

于是在潜意识中想寻找漆的源头。漆为何物?据说第一部见于著录的专书是五代的朱遵度的《漆书》,但早已经失传。现在仅存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是明代的黄成的《髹饰录》。三四百年来,也仅有手写孤本,藏在日本兼葭堂,世称兼葭本。据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关于漆的系统理论专著出现。在灿烂辉煌而又漫长绵延漆艺史的岁月里,漆艺术理论的发展史大概处于这种形态:漆艺工匠局限于文化水平,无法将髹漆工艺从理论上予以归纳总结提升和呈现,文人学者不谙于或不屑于去撰写这类文不载道,属于技艺层面的专著。但是尽管如此,多少年来,《髹饰录》记载的营造法则髹饰原理至今似乎还在遵循,这期间的文化传承的生命力似乎深不可测!
  朱启钤先生堪称重振近代中国工艺美术的第一人。这位曾任北洋军阀时期总理的传奇式人物创建了对近现代工艺美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组织——营造学社,他任社长!营造学社涉及的门类很广,颇有“继绝学”的意味,其中漆艺术自然也是他关注的范畴。而真正让《髹饰录》得以传承并得到实用,则吾闽王世襄先生功莫大焉!民国初年,朱启钤先生“致函日本大村西岸氏,请为钞一副本惠寄”即兼葭堂钞本《髹饰录》的复钞本。于1927年刻板付印二百本。1949年,朱启钤先生鼓励刚从国外归来的王世襄先生撰写解说。1956年,王世襄先生写成《髹饰录解说》,以油印本印行,经过1965年和1977年两次补充修改,1983年由北京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髹饰录》分乾、坤二集。乾集由利用第一、楷法第二构成;坤集由质色、纹桼包、罩明、描饰、填嵌、阳识、堆起、雕镂、戗划、斒斓、复饰、纹间、裹衣、单素、质法、尚古等部分组成。简单描述有以下几个构成:
  首先,乾集是总纲。把漆器的制造以天地造化、四时五行、阴阳和谐来象征。把漆的工具和原料与天地、与日月星宿、风雷电云、虹霞雨露、霜雪霰雹、春夏秋冬、暑寒昼夜、山水海潮、河洛泉冰相匹配。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即所谓的“乾生万物,乾德大哉”。
  其次,乾集的楷法与坤集的质法是漆器制作的基本法则和基本方法。即所谓的“三法”:(1)巧法造化(天地和同万物生,手心应得百工就);(2)质则人身(骨肉皮筋巧作神,瘦肥美丽文为眼);(3)文象阴阳(定位自然成凹凸,生成天质是玄黄)。而质法也就是基本工序和方法,要求相当规范和严谨。这些都是“百工之通法”、“髹工之要道”。
  第三,坤集主要是描绘漆器髹饰技法。大致由髹漆的“质色”、由髹漆的雕、镂、填、堆、创、描、罩等技法,由漆髹的复饰即多种漆地和纹样结合的技法组成。其中,复饰即为斒斓、复饰、纹间等技法,变幻无穷。黄成在《髹饰录》中难以尽述,用一句非常华美的语言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暇想和创意的空间:“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
  1958年《髹饰录解说》初版时,朱启钤先生为之作序,叙述王世襄先生注释《髹饰录》过程甚详:“畅安(王世襄)韪吾言而行之笃,数年来或撰实物图片,就予剖难析疑。或趋匠师,求教操作之法,口询笔记、目注手追,必穷其奥而后已。或寻绎古籍,下逮近年中外学者之著作。……盖其无时不为解说蓄集资料,致力于此业深矣。”“解说之稿,前已两易,予每以为何,而畅安意有未惬。顷读其最近缮本,体例规模,烂然愈备。逐条疏证,内容翔实而文字浅易。引证实物,上起战国,下迄当代,多至百数十器。……是予曩所虑及者,畅安已悉为之,曩所未虑及者,今畅安亦为之。不期垂朽之年,终获目睹其成,卅年夙愿,此日得偿。平生快事,孰胜于斯?”“《髹饰录》解说之作,予主之最力,望之亦最切,而其中之甘苦,予知复之最审。然则叙述此书缘起,舍予又将其谁?此所以不辞昏眊,不惮溽暑,力疾而为之序也。”1983年,《髹饰录》正式出版后,李一氓先生以“一本好书,读《髹饰录解说》”为题,撰文在《人民日报》发表感怀:“王世襄同志从事工艺美术的研究很多年了,对这本书下了极大的工夫,前前后后有三十年,在朱启钤的鼓励下,著为《髹饰录解说》,这是一本好书”。“假如中国物质文化有什么特点的话,不能排除这些极可爱的漆器。”同年,朱家缙先生也撰写了《“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 王世襄和他的〈髹饰录解说〉》一文,对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给予很高的评价:“他用了约二十倍于原著的篇幅,逐条、逐句、逐词对这部古籍进行了全面而缜密的注释,把古代漆器名称、品种、出土及传世的实物,乃至现在流行的名称、品种联系起来。把古代的工具、原料、技法和当代老艺人使用的工具、原料、技法联系起来。广征博引,一以贯之,详详细细地记录了许多制作方法,切切实实地解答了许多专业性问题。实际上它已远远超出一般对古籍诠释的程度,而卓然自成一部专门的著述。”
  2007年,山东画报出版社编纂《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图说丛书》系列,出版了东南大学长北教授校勘、译注、解说的《髹饰录图说》,该书的特点是以二十世纪各地流传的漆器工艺解说《髹饰录》。冠以总论,译以白话,加以补说,以图析文。它的面世,既方便了漆工匠的工作,又可做为学者工具词典,很有实用价值。此书大致购于2010年之际,当年未遑细读,近日细读长北教授为此书写的“总论”和“后论”,以及撰写这本书的经过与吾闽的渊源关系 ,不禁感慨系之。
  1958年,长北教授十四岁时便进漆器厂当学徒,在此期间,通过亲戚结识了王世襄先生,并得见王世襄先生的油印本《髹饰录解说》,也认识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索予明先生,得到了兼葭堂钞本与丁卯朱氏刻本合印本。1985年,长北教授被调往全国漆器情报中心,担任《全国漆器信息》副主编。1988年经手创办《中国漆艺》期刊。《中国漆艺》停办后,长北先生进入高校,专门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研究。长北先生对《髹饰录》的注目和研究,从1958年进厂后得见王世襄先生的油印本开始,至2005年《髹饰录图说》成稿出版,期间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本书的宗旨是使《髹饰录图说》成为《髹饰录》诞生以来,我国漆器髹饰工艺这一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详尽的真实记录,使《髹饰录图说》既有缜密严谨的学术性格,更因其详备的工艺解说拥有广泛的漆工读者。通过《髹饰录图说》,推进建立中国漆艺科学体系的历史进程。很重要的是《髹饰录图说》在尊重前人的学术体系和工艺分类、考证注解成果的基础上,很用心地把《髹饰录》问世以后,特别是清代甚至是近现代漆工艺发展的成果进行补说和重写,使《髹饰录图说》成为一部当代的《髹饰录》。
  翻阅此书,我强烈地感觉到长北先生与她撰写的这本书与福州这个城市有很深的渊源!从结识吾闽王世襄先生,得见油印本《髹饰录解说》开始,到1992年长北先生参加在福州召开的“世界漆文化会议”,撰写过程中长北先生与福州这个漆艺土壤深厚而又活跃的城市始终保持着呼吸相通,书中所采用的图录照片来源于福州以及福州有关的人所提供的竟有三十余幅。书稿甫成,“分别寄给当代最杰出的漆艺家——四川美术学院何豪亮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乔十光教授、福建工艺美术研究院工艺美术大师王和举先生修订。”其三个漆艺家中,福州的占了两位。在《图说》后记中,长北先生深情写道:“谨以此书献给在漆艺研究领域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沈福文、索予明、王世襄诸前辈,献给与我少年、青年岁月相伴的漆器工人们。”其三位前辈中,又有两位与福州有关。由此可见,福州的漆文化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和业界份量。
(四)
 就在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正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之际,1983年6月,福州周怀松先生(曾任福州市特种工艺管理局副局长兼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校长)的《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由福州市漆器研究所编印面世。当我拜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已是2012年由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李仲才先生给我的复印本。但我在大约2008年的时候便知福州漆艺界有周怀松其人,并说有一本漆的专著。当时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如果能给我十天半个月的时间,一定要到周先生的门下,做一番口述历史的功课。但因事务缠身,始终未能如愿,期间也向漆艺界的朋友推荐过他。但不久,周怀松先生就去世了。2014年的春夏之际,通过市经委陈碧玉副主任的引带,我到位于洪甘路边上的周怀松先生的府上,由其女儿接待了我。很朴素简单的单元房,除了书柜及简单的摆设,别无长物,也不见有漆器的收藏。凭窗可见当年曾经想改造提升作为漆创意空间的福州回春药店的特色建筑群。周的女儿告知,老人家一辈子的心思都在漆艺上,到了最后两年,经常望着窗外的漆创意园,心中似有寄托,听了使人怅然。周先生的漆艺资料,据说精华部分已被有关机构收走。在周先生的书柜里,我挑了一些复本和对今后还值得借鉴和使用的资料:如《福州漆艺脱胎漆器髹饰论文集》(打印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漆艺卷·第六章胎底技法》(打印本)、《髹饰录》(丁卯朱氏刻本之复印本)、《日本漆器研究》松田权方著(打印本)、《全国漆器信息》期刊十余册以及《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打印本)。另有一本日文书《漆职人岁时记》,山岸涛治著,内封有一方篆刻大印,内容为:“读书好、好读书,周氏怀松藏书”。而《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终于收到了初印本,见到了真面目。收到这批资料,心情非常激动,当下的感觉是快何如之!但同时又感慨系之:“文章身价由来贱,风月因缘处处新”,周先生对福州漆艺理论的研究和贡献至今未引起关注,但福州漆艺术传承的渊源有自和城市人文的深沉力量在此有了真切的感受。
  王世襄先生在他的另一本漆器专著《中国古代漆器》里对中国的漆发展史每个阶段作了如下的叙述:1、新石器时代已有髹朱色的漆器;2、用彩绘和镶嵌作装饰的商周漆器;3、战国——漆工史上第一次重大发展时期;4、规模宏大制作精美的汉代漆器;5、魏晋南北朝时期夹·像和密陀绘漆器;6、全银平胎超越两汉剔红犀皮下启宋元的唐代漆器;7、朴质无文与雕饰华美相映交辉的宋代漆器;8、名匠辈出艺臻绝诣的元代漆器;9、由盛至衰的明清漆器。对明清时期的漆艺术,王世襄先生进而阐述道:“纵观我国漆工史,前期的一个重大发展时期是战国,而后期则要数明代。其重大发展也表现在髹饰品种的增多和工艺上的极高成就。”“而两种乃至多种技法的荟萃结合,不同纹饰和不同地子的递换迭更,繁衍出不可胜数的变化,更是明代髹漆的一大特色。”“清代制漆业更为繁盛,其制作规模,超过明代,工艺技法也有所发展,尤其是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等方面。”“道、咸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除少数地区,个别工匠,对髹饰工艺有一定的贡献外,漆器制造和其它工艺一样,进入了衰替的时期。”
 道、咸以后的漆器历史,以王世襄先生的眼界和格局,再也没有接续写下去了。似乎也未见到王世襄先生对近代以来福州漆艺术发展历史有过系统的著述和评价。或许是这一段的漆艺史对王先生来讲已无足道?或许是王先生的专注力已经融化进明式家俱那美好的境界中去?总之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而道、咸以后的漆艺术的历史,正是福州值得骄傲,可以大书特书的历史。果如王世襄先生的判断,那么,在黄成《髹饰录》以后的几百年间的中国漆艺史将如何承接,福州漆艺术发展的历史该如何叙述才足够份量呢?
  于是我再次打开《福州脱胎漆器髹饰集要》这本书,尽管艰涩难懂,还是通读一遍。首先,周先生在“前言”中所表达撰写本书的意旨,正是我所迫切需要了解的:
  ——我国脱胎漆器历史悠久到什么程度?技艺精湛到底有多高水平?即为本书详加探讨的主要内容。
  ——在工艺美术行业蹉跎了二十五个春秋,编成此书,以奉献给日夜辛勤战斗在漆器行业的广大能工巧匠师傅同志们。
  ——第一篇是剪刀加浆糊手法杜撰出来的拙作;第二篇集髹技之要者;第三篇集饰艺于万一。这些资料都是来自能工巧匠著名艺人口述,是他们几十年辛勤实践的总结。
  ——散在的珍珠串成一个系统,从中摸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
  ——总之,《集要》成书是为了既免传统不因人亡而艺绝,又可使自学者略有准绳可循。
  《集要》的第一编主要阐述了“对我国漆器髹饰传统形成与发展的探索”和“福州脱胎漆器发展历史”。
  对福州漆器发展的历史,周先生把解放前分成六个阶段,解放后分成三个阶段来阐述。二百年来福州漆史的沿草清晰,阶段分明。可以把他当作福州漆艺术的创新史来读,而且,在建国以后的历史还是相当辉煌的。
  《集要》的第二编主要阐述了“福州脱胎漆器的特色”、“福州脱胎漆器工艺过程与质量鉴定”、“福州脱胎漆器的用料及制备”。
  周先生对福州脱胎漆器的特色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精工细致,平滑无暇;二是光泽如镜,莹莹照人;三是体薄质轻,巧纤独特;四是彩漆鲜艳华丽,金银斑斓夺目;五是饰技繁多,变化无穷,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六是适用性强,陈饰实用两相宜,且能与多种民间工艺美术结合而相得益彰。这六个方面的特色,基本上把福州脱胎漆器的特色描绘出来,但读来似乎有意犹未到、文还未尽的感觉。
  《集要》的第三编主要阐述了“福州脱胎漆器装饰艺术”。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周先生把福州脱胎漆器的装饰艺术分为十三大类:即:彩髹、泥金银漆画、印锦、兑花、填漆、镶嵌、堆识、罩明、戗划、闪光、变图、仿采、错饰。这一部分每一类的技法首先与黄成的《髹饰录》的坤集中的十八类技法进行比照,以示传承有序;其次,对每一类的技法再进行分项;第三,对每一类的髹饰技法均做具体描绘;第四,每一类均提出注意事项,皆属经验之谈;第五,每一类的髹饰技法最擅长的漆工均予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