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资讯 ››   非遗资讯

【福州非遗探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评话、伬艺


【福州非遗探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评话、伬艺



  由福州晚报与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福州非遗探秘”栏目,第六期的主题就是:福州评话和伬艺。它们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用福州话演绎出独特的世界。

福州评话:一人一桌一台戏

  台上惊堂木一响,场下顿时无声。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一竹箸、一片铙钹(音同“挠脖”),一段评话说古论今。福州评话,作为福州方言艺术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在我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5月,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来到福州市曲艺团,走近福州评话的传承人,感受“活化石”的魅力。
“一个铙钹一个天

  市曲艺团会经常在会馆举办福州传统曲艺的公益性演出。8日,记者走进位于乌塔下的石塔会馆。一阵清脆的铙钹声传来,只见市曲艺团的林小清一手执钹向上、一手执筷敲击,钹与拇指上套的扳指相触,发出悠长的颤音,场面渐渐安静下来。随着他的声调、身段变化,人物、场景也相应转换,听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福州评话是用福州方言说表、吟诵的评说评话类曲种。方桌、铙钹、醒木、纸扇、手帕、筷子、扳指,是演员演出的所有“家当”。演员拎一个小包就可以到处演出,故行话里有“一个铙钹一个天”的说法。
  据市曲艺团团长陈晓岚介绍,福州评话中的铙钹独自显示了商铙的四个特征:单个、口朝天,以杆从上击其边缘,执而鸣之。
一个演员一台戏

  讲评话的多为一人,可谓“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宝燕从事评话表演40多年,她说,和闽剧不同,福州评话演员全凭一张嘴撑起整场表演。“一个演员就是一台戏,评话演员要分饰多角,除了要会说、唱,而且还要演得自然,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精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剑平说,要说好一本书,演员在神态、语言、动作上都要反复推敲。说新书要先背话本,反复推敲、揣摩情境和人物。以一本2万多字的话本为例,一般要几个月才能登台演出。
吟诵调继古风  福州评话继承古风,采取夹说夹吟的方式表述故事。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叙,宋季元初,临安著名说书艺人丘机山尝至福州说书,并以吟诵“诗赞”开篇,以“掮响钹”作间奏。福州评话正是继承了这种形式。“福州评话的吟诵调,介于说唱之间,在中国评书评话大家族中是独有的。”陈晓岚介绍,吟诵的词接近口语,只有基本腔调,演员随着书情节奏和自己的情感自由吟诵。
独特的文化地标

  福州评话的不少书目反映乡土人情,评话表演者以常运用福州谚语、歇后语、俗语,通俗形象地说好一个故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钦铭说,在旧社会市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评话表演通过对事件、人物的评论,潜移默化地将道德观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陈晓岚介绍,一些福州人耳熟能详的书目,如《千金买骨》《林则徐断案》《孝义巷传奇》《桐油煮粉干》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过福州人的日常处事准则。“福州评话是独特的文化地标,是一条文化纽带,是福州人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陈晓岚说。
成立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  这些年来,市曲艺团致力创作适应新时代的评话本。他们全年举办数百场次公益演出,将“流动书场”送进社区和老人院。他们也尝试开展“乡音最美寄乡愁”福州评话、伬艺走进校园传承活动。这个活动很受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由孩子们演出的福州评话、伬艺登上了全国少儿曲艺展演的舞台。福州市曲艺团的节目年年得到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
  2008年,市政府成立了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这是全国第一家以传承和保护地方曲艺为首要任务的单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钦铭:黄金有价艺无价

  现年8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钦铭,日前见到记者来访,高兴地将铙钹、扳指、竹箸、纸扇、水烟壶摆上方桌,绘声绘色说了一段《飞龙传之赵匡胤》。“不看话本,上百本书目都在存在我的脑子里。”毛钦铭笑道。他16岁起师从福州评话“三老”之一的苏宝福,三年便出师。从事评话表演多年,毛钦铭不仅能演出武侠、公堂、青衣等各门类的评话,还能自己改编、创作评话。1982年,他参与创作的评话《千金买骨》在全国曲艺会演中获南方片创作和演出一等奖。
  现在,他收了8个徒弟,每晚都要抽时间教授。近年来,市曲艺团每周都会拍摄毛钦铭的福州评话。“黄金有价,艺无价。”毛钦铭说,福州评话是老祖宗留下的财富,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


伬艺:从唐宋“百戏”来的虾油腔

  伴着悠扬的二胡、三弦、椰壶、双清声,日前,福州传统伬艺曲目《和尚讨亲》在石塔会馆上演。台上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挑眉一瞪眼,都牵动着台下观众的心。演到滑稽处,台下爆发出阵阵笑声。伬艺又名伬唱,和福州评话并列福州曲艺界的“姐妹花”。伬艺和闽剧的成型、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渊源。2006年5月,福州伬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走进市曲艺团,和多位福州伬艺的传承人深入交流,感受福州伬艺独特的“虾油味”。
“伬艺的前世今生  “伬”是中国古代记谱符号,相当于高音的“2”,在福州伬艺中,引申为按照曲谱演唱的意思。伬艺源于唐宋“百戏”,至今保留着宋元曲艺贴近群众的“百戏”遗风。《福建通志》“列传”记载,“学佺归,构石仑园。有池林木之胜,且蛾绿粉黛,出入肩随,歌童神客,晨夕满座,自以为乐,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故时人称为“儒林伬”,即现今伬艺的源头。明末清初,出现了“江湖伬”,到清代,又有“洋歌伬”,逐渐发展成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讲伬。伬艺在表演上有一些分支,如十番伬、老虎伬、校场沿伬、啰啰伬、评话伬等。
  “福州评话没有严格规范的曲谱,而伬艺则要按照乐谱演唱。”福州市曲艺团团长陈晓岚说。
  伬艺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演出时要求演员自拉自唱,以二胡为主弦,另有月琴、琵琶、三弦、双清和打拍子用的竹板或替板。伬艺演出规模以演员多寡分为:一人演唱的“一人戏”,二人对唱的“磨心磨手”,三人演唱的“香炉脚”,四人合作的“八仙桌”,八人合作的“长桌”,以及十人或十五六人配有伴奏乐队的“半堂伬”或“全堂伬”等。分饰多角变声变色  伬艺演员往往每个人要分饰多角。据伬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强淑如介绍,历史上,曾经有演员一个人分饰13个角色。伬艺最大的特点是要变声变色。演员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要不落痕迹。伬艺与闽剧声腔基本一致,只是唱法不同。伬艺更注重唱词、唱腔的通俗化。
  陈晓岚已经创作曲目数十个。“伬艺的演唱形式有雅俗两个重要分支。十番伬、老虎伬唱词古雅。接地气的洋歌伬等形式必须活用福州的口语、俗语、谚语。这样描绘的里巷风情,在熟悉家乡风物的观众听来,生动鲜活,倍感亲切。”陈晓岚说,像《和尚讨亲》《珍珠塔》等曲目,都有浓浓的“虾油味”。她说,伬艺的文本要有文采也要通俗易懂,所以即使按照宋词词牌秦楼月填词十番伬,她对自己的要求是初中毕业的观众就能听懂。观众懂,作品才能与人交流。“大俗、大雅都是大美”。借鉴创新获得新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钱振华现年91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唱起《开封府》的他精神焕发、声如洪钟。钱振华13岁时因家境贫寒,开始学习伬艺。当时他主要在街边、码头、茶楼给底层工人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伬艺联谊会组织一度改演闽剧,伬艺面临消亡。不久,名艺人陈润春、郑世基、牟金凤、黄连官等先后退出闽剧,恢复伬艺曲种。以陈润春为代表的“润润伬唱”,吸收评话的说表手段,把零散清唱片段、长牌曲串成完整的全本故事。借鉴闽剧表演,改变伬艺坐着闷唱的形式,适当加大虚拟指意的表情动作,并发挥伬艺自拉自唱的优势。他们的表演获得观众的认可,建立了伬艺书场演出模式。“润润伬唱”成为伬艺新形式的代名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强淑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锦惠、林艳红,均师承陈润春。强淑如回忆,陈润春的伬艺表演深受观众喜爱,有一大批的忠实粉丝,陈润春70岁高龄依旧聘约不断。演出旺季她每月演出30多场。在“复苏”中期待未来  1960年,市曲艺团成立时,福州市区有书场27家,上世纪末全部消失。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
  陈晓岚说,近年来,伬艺渐渐“复苏”。省市各级政府在保护和传承伬艺上做了很多工作。开辟了八旗会馆、石塔会馆作为伬艺和福州评话的书场。市曲艺团的在公众假期的演出,吸引不少年轻人,不少精品曲目获奖连连。
  这些年来,市曲艺团新创作了《风雨苍霞人》《秦楼月·春回坊巷》《月白天青》,给福州文艺舞台带来一股清新的风。市曲艺团的艺术家走进校园授课,传播家乡文化培养曲艺知音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90后”在市曲艺团的伬艺队开始担起了大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艳红的父亲是个“曲艺痴”,林艳红对伬艺的痴迷,又感染了女儿邓萍萍。20多岁的邓萍萍目前是伬艺队的主要演员。
  “福州方言是福州评话和伬艺载舟之水,没有福州方言,福州评话和伬艺终将搁浅。我们希望方言保护能够进入课堂。”陈晓岚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强淑如:喜欢伬艺走到哪都有舞台

  强淑如今年48岁,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十几岁时,她现场欣赏过陈润春的伬艺节目,从此为伬艺着迷。后来市曲艺团招生,她遗憾落选。失落的她远走广东打工。之后四年的时间里,她内心十分煎熬。
  终于,她鼓起勇气,给当时在市曲艺团工作的陈润春写信,诉说对曲艺难以割舍之情。陈润春给她回信。22岁时,强淑如等来了这张“入学通知书”。
  伬艺靠师傅口传身授。因为家远,强淑如零零碎碎在陈润春老师家住了几个月,从早到晚揣摩技艺。
  强淑如告诉记者,不同曲本蕴含的道理不同,演员要揣摩品味,再由演绎传递给观众,这也是“创作”。在她看来,伬艺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通过唱、演,将自己的心得和观众交流。
  伬艺已经成为强淑如生活的全部。她将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它,至今单身。强淑如说,喜欢伬艺,不论哪里都是舞台。没有听众时,她会唱了发微信给朋友们听。

(转载自《福州晚报》9月25日第A4~A5版福州非遗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