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视角 ››   非遗视角

当老手艺撞上新创意

                 柴觅的灯光装置作品

 

                 黑余的手工造纸与竹构作品

                  竹器手艺人何敏文、郑宝俤的展区

                         孙艺津在学习陶艺制作

        竹器变身为灯罩,皮枕转化为饰品,大漆设计运用到手包……日前,一场“手艺新生”设计展,在福州三坊七巷落下帷幕,原计划3天的展览,应社会各界的要求,最终延长到9天。作为本土文化界的一大盛事,同时也吸引了北京、上海等地的设计爱好者。“这次设计展为我们‘手艺新生’项目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项目负责人许灵怡说。

   2014年9月,由正荣公益基金会与《HOMELAND家园》杂志联合发起的“手艺新生”公益项目启动。项目选择了6种曾经承载福州人传统生活的老手艺,从100多位报名者中挑选并资助了12名年轻设计师,让他们与手工老艺人进行3个月的配对合作。

  “不仅要在产品功能、造型上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帮助老手艺重新融入日常生活。”许灵怡说,这是“手艺新生”的核心理念 寻找平衡。走入展厅,在“花灯之王”郑祥霖师傅的传统龙灯旁,柴觅的两组灯具和灯光装置作品格外惹人注目。“竹球灯”灵感来源于郑师傅所做的舞龙灯里的龙珠,她提取了“龙珠”的造型骨架,使用新材料进行编扎,从而形成了多种色彩和图案变化的竹球,它可以组成一盏美观的灯,也可以是一枚轻巧好玩的球;“笼中鹤舞”“篓中鲤跃”利用中国传统纸张的透光性,实现了笼中所绘动物明暗间的转换,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柴觅,这些年的艺术实践涉及多种媒介,包括绘画、手工艺、影像、现场演出等。谈到当初加入这个项目的初衷时,她说:“在飞速发展的当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我常感到心理和生活充斥着不安与纠结。”柴觅说,想要摆脱迷失的状态,需要静下来。如何在生活中平衡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什么是属于这片土地的原生智慧?设计师、手工艺人和艺术家的关联与关系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她来了。

   孙艺津是一名服装与材料设计师,曾留学英国,获得过亚洲“星创意”设计师大赛金奖;研究生毕业后被新加坡FJB集团聘请为设计师;2014年5月,在新加坡奥迪时装周举办个人品牌KSANYUSUN发布会。最后,她选择来到长乐市营前街道黄石村,在当地古龙窑学习制陶技艺。

  “做服装设计这一行要站在时尚的前沿,眼前的世界瞬息万变,一直希望有个机会,能让自己的心沉淀下来。”孙艺津说,“在新加坡工作1年多,看到当地十分重视保护闽南文化、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很受触动,也萌生了回国做有关老手

艺调查和学习的念头。”

    孙艺津的作品是一组碗,以陶艺为主,后期加入大漆工艺,甚至锔艺这一古老的技法。“在我的作品中,是用老手艺的发展迹线——从被动设计、只追求功能性,逐渐发展到后期为了美观依次添加材料与创作手法的主观设计作为设计灵感,将整个过程用陶艺作品展示出来。”拉坯、打磨、烧窑……在3个月的学习中,在偏远的乡村,孙艺津收获的还有心灵的宁静。

    传承与重生

    何敏文是何氏竹器的第四代传人,在福州澳门路的竹器店中,几乎可以找到所有老福州人的儿时记忆,竹椅、斗笠、竹帘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年来,青年艺术家黑余一直关注手工造纸及纸艺术设计。这次他选择跟随何敏文师傅了解传统竹编、竹制工艺,在此基础上结合造纸技艺进行了自己的创作。

    日常用的竹器,在黑余手中于是变成了一组表现花开花谢的吊灯。这组尊重竹子自身特性的吊灯,技艺简单却寓意深远,成为展览上最抢眼的作品之一。

   “万物存在于生灭之间,借由一朵花的开放和凋谢过程,以期传达一种自然而然、为而不作的态度。”他这样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这组设计的原则就是不过分加工,重在体现竹工艺的基础编法、纸品的脆弱及恍惚的光影。

    2010年在法国获造型艺术硕士后,黑余花了一些时间考察了国内多处尚存的古法造纸村寨,之后又到北京、苏州等多个美术馆驻馆创作,后来在苏州太湖中间的西山岛上开始尝试自己造纸。2013年3月起,他在贵州黔东南州一苗寨里筹建自己的造纸工作室。“当时刚好在制作一个竹子与纸相结合的日常系列手作产品,需要对竹材料及其加工作进一步了解,并希望获得更多竹制工艺与纸制工艺的结合点。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我把很多想法与何师傅进行了沟通,并从中获取了灵感。”黑余说。何敏文师傅对这位爱徒也是赞赏有加,“他肯钻研,会动脑子”。

   郝建冬,来自上海的工业设计师,作品曾获Red Dot、IF多项国际设计大奖。他拥有个人工作室,致力于设计创新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研究。他的作品——一把全黑的竹椅在旁人看来十分高冷,却是对他设计理念的最好诠释。“这虽然是一把竹椅,但已融入新的设计理念与创意,以及结构上的改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手工艺借此获得重生。一直以来,人们看待手工竹家具有一定的误区,通常会通过材料来判断一个产品的价值,竹子取材容易、价格便宜,那相应产品的价值在人们眼中也很难提升。但对于手艺来说,产品的价值则来自手艺人做这个产品所倾注的智慧和态度,这才是设计师需要为人们所讲的手艺故事。”作为一名工业设计师,他的目标很明确,希望自己设计的产品能进入日常生活、进入市场。

   窥见未来

  “无人知晓的困境、后继无人的尴尬,不少的老手艺都面临相似的问题,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它们不再适应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许灵怡说,年轻的艺术工作者们跟着手工老艺人学习3个月后,在了解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尝试加入现代审美元素,“为老手艺寻找到适合时代的存在方式,这一理念被贯穿到所有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过程中”。

   这些年轻设计师的加入,也让手工老艺人重新认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没想到我们的技艺还有这么多人关注,也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何敏文师傅说,他特地去看了展览,参观者的热情让他十分感动。

  “这些年轻人好学,希望他们的探索能为传统工艺重生踏出一条新路。”郑祥霖师傅则表示,年轻人的思维更为活跃,而且有着专业背景,他今后还会为自己的两位弟子提供更多帮助。

  “这些老师傅们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和多年的操作经验,快速熟练地完成用品的所有细节,如同‘一个人的工厂’。”柴觅说,师傅们的用心与敬业让人钦佩,很多想法只有在实际工艺的操作中才知道是否可行,这为她今后的设计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原来都是做与面料设计、服装相关的工作,而这次经历让我萌生了做配饰和产品设计的想法。”参与大漆制作的设计师汤丽佳说,“3个月的合作让我有了新的灵感,对大漆的感知从最初的门外汉到乐在其中,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其实可以拥有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