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视角 ››   非遗视角

《守艺》福州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沉浮百年的微缩世界

      73岁的软木画国家级传承人吴学宝望着手中的刻刀,“我们这个行业濒危了!”
    他已很久没有招到过年轻的徒弟,如今最小的徒弟也有50多岁了。
    在一旁的福州工美造型艺术有限公司厂长陈君锟也说,即便靠学校培养,软木画行业也不会再出精品了。
    从上世纪80年代万余人从业,到目前执刀者不足百人,这个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

曾经的兴旺

    软木画,用栓皮栎进行雕刻。这种木料被誉为“植物软黄金”,产于地中海沿岸,是制作高档葡萄酒的瓶塞的木料。
    100年前,福建巡按史许世英从法国带来一张轻薄、柔韧且带有优雅花纹的贺年片,这给了福州北郊西园村木雕艺人吴启棋很大的启发。
    经过反复查找,他确认这种梦寐以求的雕刻木料就是栓皮栎。

    很快,精于专研的吴启棋便在西园村(今福州火车站北沿)开设了自己的手工作坊。
    因为惊叹于这种从未见过的木雕,村里乡亲纷纷投师吴启棋。一时间,西园村木刻蔚然成风。
    吴学宝,正是吴启棋的儿子,8岁时,他随父学艺。
    解放前,福州软木画已亮相世博会;解放后,它曾数次蝉联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高奖金杯奖,也被作为国礼赠送友邦。

    “我们村有句话,‘会拿筷子的就会做木画’”,谈起软木画最繁荣的上世纪70、80年代,吴学宝至今热情洋溢。
    在广交会等展会频频亮相的软木画,成为外商眼中的香饽饽,大量的外单蜂拥而来。
    吴学宝回忆,最兴旺时,福州有万余人从业,很多都是农闲时一家老小上阵的村民。
    那时的软木画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值高达5000万元以上,是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外贸出口创汇率最高的产品之一。西园村许多小楼,都是那时村民挣钱盖的。

濒危的行业

    然而,好景不长。80年代末,外贸遇冷订单锐减。1988年仅福州木画厂的出口额就突破500万元大关,可1990年,出口额却跌至20多万元。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大量劳动力进入软木画行业,许多偷工减料、做工低劣的次品也混入外贸出口的队伍,给整个行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90年代中期,国企改制的风潮刮进繁荣一时的福州工艺木画厂。大师封刀,人员下岗,直至1999年工厂倒闭。“我们这些跟惯了组织的人,突然没饭吃了”,吴学宝笑言。

    比起工厂倒闭,后继无人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杀手”。
    目前,全福州从事软木画行业的艺人不超过百人,年轻艺人甚至“一双手能数得清”。
    吴学宝说,这些年也曾有年轻人看到商店的软木画后,慕名前来学习,但时间最长的,呆一个月也跑了。

    收入,是年轻人望而却步的根本原因。新入行的年轻人,月收入基本维持在两千多元,在出师前,还得经历1~3年的学艺期。
    与之相对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步入同为“福州工艺美术三宝”的寿山石雕刻行业。

求生的困惑

    今年40岁的女企业家石春青是地道的福州人,在她的印象里软木画曾是福州人结婚的“标配”,每家必备。
    “对我来说,软木画有种魔力,精致的微观景物和素雅的色彩,让我想进入画里的世界,也能让喧嚣的内心平静下来”,石春青从小就对这门艺术如痴如醉。
    2009年,在广告行业小有成就的她偶然深入接触了软木画。“那时候,全福州还在从事这行的艺人不超过10位,我不能让这个绝技在我眼皮底下消失。”
     经过大量摸底工作,石春青在2010年开办了福州工美造型艺术有限公司,并在三坊七巷开设了门店,这也是三坊七巷改造竣工后的第一间工艺美术品门店。
    经过三年的发展,石春青已经让30名老艺人重持刻刀,其中就包括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学宝。

    但3年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按石春青的话说,一直处在公益状态,她只能用自己的珠宝、广告生意补贴软木画。
    宣传力度不够,是销路不好的主要原因。石春青说,福州人虽然都知道软木画,但因为早年家家都有,觉得这玩意不值钱,现在凭什么卖这么高价;而外地人,甚至福建本省人,多数都没听说过这门艺术。
    广告行业出身的石春青一直在积极地通过各大展会、各大媒体、购物网站甚至搜索引擎竞价来推广软木画,但高昂的推广成本让她力不从心。

    虽然国家已经给予一些优惠条件,诸如参加展会免摊位费,补助国家级传人,但石春青觉得力度还是太小。“去年拿国家3万元非遗项目补助,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审批手续,这钱对整个行业却杯水车薪”。
    目前,石春青最大的客户来自企业。“如果政府能将软木画纳入礼品采购范畴,或是政府能牵头宣传,这个行业必有转机”,她说。

新生的萌芽

    25岁的陈林,曾经的专业是计算机,09年毕业后从事物流行业。经历职场颠簸,一个偶然机遇,她进入了软木画行业。如今,她是这一行最小的从业者。
    每天,在福州三坊七巷的非遗博览苑,陈林都会为络绎不绝的游人表演软木画制作。
    对于软木画的明天,她想法很多。“以前看过篇报道,台湾的一个女大学生,发掘了眷村妈妈手绣作品的魅力,开发出很多的包包、鞋子和衣服;再看意大利有种发丝工艺,政府不仅为艺人发工资,还帮助他们向市场推广。”
    陈林觉得,振兴软木画,一是靠产品创新,二是靠多元推广。
   “定位准确客户群,抓住年轻人,才能赢得市场”,陈林坚信软木画工艺有实力受人青睐,关键是看用在什么地方,销售给什么人。
    在工作闲暇,她会自己做一些软木画小夜灯、软木画名片盒等等试验品,观察它们的销量。最近,她还在研究将软木画与脱胎漆器结合。
    对于自己的未来,陈林还不确定,软木画或不能成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但在这行一天,她就决心要“折腾”一天。
    近年来,一些家里要装修的客人对软木画表现出兴趣,石青春认为,如果加以引导,家装市场将是软木画发展的新突破。
    另一种创新同时存在。一些软木画艺人也尝试着把诸如喜洋洋灰太狼之类的卡通人物引入软木画领域,但这遭到了多数艺人的反对,对于创新的共识似乎是,决不能背离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