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视角 ››   非遗视角

古老与新声 | 福州“同利肉燕”,为什么叫“同利”?

肉燕是福州家喻户晓的食物,在众多肉燕品牌中,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算是其中的代表者,记者日前采访了“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和第五代掌门人陈燕君。


△ 在乡音里倾听非遗
配音真鸟囝| 黄詠麟  配音指导:万物

相传宋端平元年(1234年),朝廷任命时任福州知县兼福建安抚使真德秀为户部尚书,上京赴任宴请乡友,随行厨师将猪腿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用擀成纸片薄的皮子包上肉馅制成“扁肉燕”。后来扁肉燕传到了福州,福州人喜欢将扁肉燕与鸭蛋共煮,而有了“太平燕”之说。


(肉燕是福州传统宴席上太平燕必不可少的食材。)


陈君凡回忆,同利肉燕的由来要追溯到自己的曾祖父陈官燃,那时他早上在家里打燕皮,中午把燕皮送到城里一些有钱人家去卖。为送货方便,1876年在光禄坊与南后街路口开了“同利肉燕”店,起名“同利”,寓意是“利人、利己,利在大家”。

靠着诚信经营的店训,“同利”传到陈君凡父亲陈存谈手中时,已是20世纪50年代,1958年搞公私合营,同利肉燕的招牌摘下了,陈存谈后成了台江肉燕厂厂长。


掌门人技艺从“老鼠工”开始.mp3音频:00:00/01:37△ 在乡音里倾听非遗

配音真鸟囝|陈嘉辉  配音指导:万物

在食物紧缺的年代,居民们逢年过节才可凭肉票到周边的食品站买定量燕皮。那时三坊七巷里住着不少大户人家,婚丧嫁娶都要用燕皮,正规渠道买不到,就到“黑市”上找。陈君凡开始从事燕皮制作工作,是跟着父亲躲在自家挖的防空壕沟里做“老鼠工”开始的。

陈家沉闷的燕槌声被焐在壕沟里,可在坊巷居民心里,那槌声从未间断。随着改革开放,陈存谈辞掉厂长职务,1982年“同利肉燕”在老店原址重新开业,陈君凡此时名正言顺成了“打燕郎”。


1983年《福州晚报》一则《同利肉燕店独具特色》小文章,是同利肉燕品牌第一次在媒体上介绍,它吸引了一位在上海经营餐馆的老板,他买了十斤燕皮包成肉燕试销,没想到一炮而红。之后一次购买五箱、十箱……让同利肉燕走出了福州。

年轻掌门人的经销新理念.mp3音频:00:00/02:46

△ 在乡音里倾听非遗

配音真鸟囝| BB酱  配音指导:万物

现在榕城街头随处都有肉燕店,其实1985年前福州没有肉燕店,只有燕皮店。让燕皮店卖包好的肉燕,还是“同利”的首创。陈君凡回忆:1985年,同利燕皮受邀到泉州参加农副产品博览会,没想到进驻第一天没有开张,因为人们不知如何蒸煮,于是上街买了一口锅,第二天开始让人免费品尝,销路大增。受其影响,回到福州后开始卖成品肉燕。

同利肉燕的燕皮至今仍要经过十几道全手工工序精细制作而成。主料需选新鲜的猪后腿肉及特定地产的地瓜粉,通过传统工艺将猪肉槌打成有弹力有韧劲的猪肉泥,再均匀地撒上地瓜粉,经过拍、压、擀、碾、折、拂、扫、切等工序,制成薄如纸、色如玉的肉燕皮。


(同利肉燕进入肯德基早餐食品。)

如今,同利肉燕由陈燕君执管。年轻人有自己的经销理念,她一改老铺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建立起全新肉燕和燕皮工厂,采取标准化食品生产设计,配有槌肉、擀皮、包馅、化验等,建立起完整的工艺生产线,增加了虾燕、香菇燕等口味的“新式肉燕”。  


陈燕君还带头研发了常温保存9个月、可开水冲泡的“速食燕丝”,满足了时下年轻人的消费需求,方便快捷,成为“网红产品”。2021年7月,同利肉燕与肯德基合作,在福州厦门两地登上了肯德基早餐菜单,这是东西方美食的经典融合之作,助力舌尖上的非遗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