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视角 ››   非遗视角

【福州非遗探秘】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中医诊疗法(颈腰椎病中医“三维一体”疗法)

 “福州非遗探秘”第二期开始了。福州中医药在历史上比较有名。这期关注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和颈腰椎病中医“三维一体”疗法,它们都传承了数百年。由福州晚报与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福州非遗探秘”栏目,本期带你走近它们。

 九代行医 新掌门“粉丝”数万
福州壶山林氏被称为最年轻的“老”中医
 
        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始于1726年清乾隆年间的福州郊区壶山屿头(今盖山镇后坂村)。2009年进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在仓山区盖山镇的后坂村,至今仍有两座百年老宅:壶山林氏祖居地“洋中厝”大宅和壶山珍寿中医药堂。它们的主人承载壶山林氏“尽杺(据《康熙字典》音为‘心’)”“精芜”的祖训家风以及历代传承下来的方药,以仁心、医术悬壶济世。
  16日,记者一行来到这里,探寻壶山林氏中医内科的“尽杺之学”。
 九代行医人  传承精湛医术
  壶山林氏创始人林世存,自幼好岐黄之术,拜寻各方名师,而立之年推崇张仲景《伤寒论》,将其中独到之处做延展批注,医技自成一派。其子林德盘、其孙林作建皆为大医,在《伤寒》的基础上延展温病学说,治愈患者无数,名震一方。
  1880年,清代大医士、壶山林氏第四代林森元建造壶山洋中厝大宅。当时闽地病疫肆虐,林森元以“真武汤”救治众多患者,所以人们称其宅地“洋中厝”为“真武厝”,尊为“半仙”。清代名人陈宝琛、陈壁等,都曾慕名前来求医。记者看到,如今古厝大宅保存完好,壶山林氏的后人依旧在里面给患者看诊,壶山大宅“洋中厝”亦被仓山区政府纳入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离洋中厝不远的后坂街口,有一栋两层的木楼,它是壶山的百年珍寿中医药堂。在临后坂街一侧有一可上下拆分的实木大门上,依稀可见“珍寿”二字。珍寿堂在壶山后人的保护修葺下重新对外开放,一楼是药堂,二楼是诊室和收存祖辈留下的中医药器具、书籍的展列室。
  据省级非遗传承人、壶山林氏第八代传人林越汉介绍,1917年,祖父林葆瑄依照壶山祖制的“普寿堂”的格局,在后坂街口又创建了壶山珍寿中医药堂。晚清到民国初期,后坂街是福州南郊和长乐等地往返福州城内的主干道。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日后壶山一脉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牢记四字家训  坚持“三重”“三正”
  壶山林氏尤其专注内科,家传秘方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被编著成《和斋医案》《壶山林氏家传秘方》《壶山医统》等典籍。
  “近300年来,代代相传的不只有秘方、验案,还有‘尽杺’‘精芜’的家规祖训。”林越汉说,“尽杺”是要求医者尽仁心、亦要尽药心,全力医治患者,用心把关药材;“精芜”则是要求子孙“弃糟取粹”“祛芜存精”,在先辈的基础上继承创新。
  林越汉13岁就随父亲林兴江开方医病,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1984年,林越汉将祖传秘方改革创新,研制“清热化痰口服液”,获卫生部审准新药证书。此外“胃炎胶囊”“三叶通便冲剂”“脉冲毫米波经穴治疗仪”等,均已应用于临床诊治,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对于较难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林越汉有着独到的方法和见解。他还研制出服用吸收更方便的“胃炎胶囊”,可以让萎缩性胃炎的肠化、增生等得到缓解。
  壶山林氏对于中药的炮制尤为严格,务求做到“三重”“三正”:重疗效、重口碑、重质感;品味正、道地正、出品正。
  “药材就像医者手中的兵,要了解兵的习性,才能更好地用方施药,壶山的药材选择、炮制都有严格的标准,从产地开始把关。”第九代传人林润立说,比如杜仲,要选30年的老树,切选2厘米厚度的大方杜仲,去老皮后加盐翻炒,再手工切制15刀以上,且丝连不断,展开成帘,复杂的炮制工艺才能保证煎服过程中析出更多有效成分。
 积极传帮带  发展传统医学
  壶山林氏第七代传人林兴江在1995年成立福州壶山医学研究所,通过传、帮、带的形式,继承发展传统医学。
  林润立是有着数万粉丝的新一代掌门人,常被患者称为最年轻的“老”中医。他自幼被祖父林兴江定向培养学医,6岁就能熟背汤头经典,14岁佐诊于祖父案边。近年来,他对壶山一脉的文化普及与传播做了许多努力,定期举办公益义诊活动,并经常组织团队开办壶山公益课堂,让更多民众了解如何依靠中医治病养生。
  “中医的复兴,‘壶山林氏’不仅是践行者,更应该是传播者。”林润立说。
 中医“三维一体”疗法入选第五批省“非遗”名录
探索古方新用 巧治颈腰椎病
 
  听到“三维一体”疗法,很多人难把它与国粹中医挂上钩。
  “这叫法是1976年我归纳命名的。‘三维一体’包含口服、手法、外敷消淤膏三种疗法,它们都是中医古法。”11月17日,在位于鼓楼区北梦山路的永同惠中医门诊部,福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鲍修惠向记者介绍。
  颈腰椎病中医“三维一体”疗法,今年入选第五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医三管齐下  治疗颈腰椎病
  明朝永乐年间鲍氏先祖鲍淑明将军率部征战疆场,授意军中创办中医堂,收集骨伤科验方为士兵腰腿疼、骨折外伤治疗,后世代相传。
  71岁的鲍氏第二十代鲍修惠出生于永泰。其祖父鲍玉堂是文人,喜欢培育祖传的验方草药——“九草六菜四花一茶”,还常备橄榄仙茶。
  “房前屋后栽得密密麻麻。那时我才八九岁,常有村民找祖父看病,祖父从来不收钱,都是拔草药给人或者拿标本让村民自采。”鲍修惠说。
  1964年父亲因病早逝,正在参军的他伤心欲绝,开始自学中医。退伍回家时,他挑了一担中医书籍。母亲知道他的志向后,从床下搬出一箱祖传古医书给他,还把草药园里的验方草药、祖父那传下来治疗腰腿疼的内服草药和外敷药材以及手法教给他。
  1972年,鲍修惠成为当地医院医生后,遇到家叔鲍泰谋,他是鲍氏祖传的名医。他将三种方法结合治疗颈腰椎病:内服中药、手法牵拉、外敷膏药。鲍修惠继承后,取名“三维一体”疗法。
  “‘三维一体’是以内服中药为主,辅以手法牵拉、外敷膏药三管齐下的纯中医疗法。”鲍修惠介绍,由18味稀缺药材配伍而成的中药是其治疗精髓,“祖传12味药,我又加了6味药材,让通经活络、强筋健骨效果更佳。”
  外敷的消淤膏源于“猴草”。传说鲍氏祖上进山采药,见一只猴子被陷阱所伤,原想带回医治,不料猴子跑往深山。几日后,鲍氏祖先再遇此猴,发现它的伤好了许多。他跟随猴子,见它日日爬上悬崖采一种药,就将这种草药带回家中,给骨伤病人外敷,效果不错。这味草药运用至今,被当地人称为“猴草”。

改进祖传秘方  建中医非遗创意园
  石竹山祈梦习俗在流传过程中逐步衍生出四季祭典,以每年立春日的“接春”习俗为代表。这一天,数以万计的群众汇聚在石竹山“候春”,用寓意五谷丰登的稻谷、青枝、红烛等,恭候春的到来。谢荣增说,这一原生态的生命礼俗,蕴含着古代社会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
  石竹山祈梦习俗以九仙信仰为精神纽带,与人生智慧、岁时节令礼俗相伴随,以民间心理医疗知识为内涵,形成独特丰富的石竹山梦文化。
  “石竹山祈梦习俗流传于福州、莆田、漳州一带,影响力远及海外,成为族群联结的文化纽带。”谢荣增介绍。
  2008年,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石竹山道院联合主办了第一届石竹山梦文化节,传承传统文化,增进了海峡两岸民间友好互动的情谊,推进两岸的文化、经贸交流。石竹山梦文化节每两年办一次,迄今已举办了五届,为海峡两岸持续友好交流搭建了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