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非遗视角 ››   非遗视角

【祥勇评论】吴思冬—— 像孩子般磨蹭着他的手作

 吴思冬,1976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福建省漆艺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省工笔画协会学术秘书,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漆艺研究会秘书长。现任闽江学院美术学院工艺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漆艺、工笔花鸟的教学科研工作。 


 ※用礼器艺术与祭器艺术串联起来的中国文明史,可以说 也许就相当于一部漆艺劳动史。

※漆器,既是“生活的实用”,也是“精神的象征”;既是“工具的创造”,也是“意识的符号”。重现漆艺劳动的集体意识,传承和发祥漆艺劳动的人文价值,是我们了解吴思冬的立场。 

 ※他,热爱一切片段。因为“片段”, 在他那里都有如同皮下残留着的信息,并被“来风化雨”成了他的境遇。 
 ※他恐慌,他叹息,他等待……他做着艺术,收藏着艺术,形式上是在装置历史片段,在其全新的“组合相”上 去发现历史的逻辑线索(如他的《楚韵·甲骨》);但本质上他是站在了 记忆之门 外,欲求着从象征性的符号之下 隔世取物(如他的作品《叩响记忆》),而获取历史的自身因果(如他的作品《流殇》)。 

 ※我们疑惑于他洞见历史的力量来自哪里?所有的物件,经过他艺术的重新干涉后,都成了对历史思考时的接缝点。他在思考什么?或者思考乃为了去保留什么?
 
或许,在他的《叩响记忆》门外,以一颗勇敢的心、谦卑的献上——放下自尊的爱;在《流殇》的絮语中,消化了时间的冰山;在磨蹭的等待中,坚持了无悔的承受。 
 ※生活里的碎片,如机翼边旁翻滚的云浪,寂静而撕心。吴思冬,用他捡拾到的“片段”,搭建了一个途径,去进入到他认为的失落了的历史。

或许就是他的这种触摸历史的“刮痧方式”,才最终成就了今天的吴思冬的漆艺作品具有着“装置艺术意义上”的“冷抽象”的绘画风格。